从昨晚到现在,被《后浪》刷屏了,被其扎心的文案打动,也被何冰铿锵有力的演讲带入。

央视《新闻联播》前有播放,俘获了更多的观众,在五四青年节的今天,尤其非常有气势和力量,不止“后浪”感同身受,就连我们“前浪”也深受感染。

附上演讲视频,大家感受一下:

03:45

《后浪》文案里,也不时有金句爆出,我们说“转发是一种态度”,因为内容里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感悟、价值观,让我们来细品这些文字: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中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价值观是不是很正?发人深省!并且演员选得也很到位,由何冰来演讲更是毫无违和感!

其实何冰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在选择作品时很注重这一点,去年一位老师推荐的何冰主演的《十二公民》,就连刷了好几遍。

《十二公民》是第9届罗马国际电影节唯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导演徐昂同时获得最佳新导演奖的提名。并夺得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马可·奥列留”奖,成为该电影节首部摘取最高大奖的中国电影。

该电影是一部悬疑、法律题材的剧,改编自美国陪审团题材电影《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一个法学院学生家长们共同完成一个学校布置的案件分析的例子,案件是一起“富二代弑父案”,媒体报道后众人皆知,所以一开始家长们的阵营是11:1,几乎一致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后来经过一步步引导,最终正义战胜偏见,12位家长一致同意无罪的过程。

这12位公民中,有法学院助教、数学教授、出租司机、房地产商人、蹲过冤狱的混混、急诊室医生、小商贩、检察官、空巢老人、收房租的北京小市民、保险推销员,几乎是平时不相交甚至相互敌对的圈子,比如保安——小商贩等,除了8号检察官家长(何冰饰演)外,他们表现出了多种认知偏见。

比如对于经常吵架的孩子,他们认为这种不孝会成为杀人动机;对于假定富二代杀人却并不逃的不合常规的做法,他们认为是有钱人可以用钱铲事所以肆无忌惮使然;对于老人和女性,因为善良,所以不会出错……而这一句让大家哑口无言的话:“一辆法拉利把夏利给撞瘪了,你别告诉我你不觉得是那法拉利欺负人?”则让我们看到人们的脑子里普遍装着满满的偏见的事实。

偏见产生的原因有:按照个人经验匆忙作出无根据的结论,也有盲目跟从别人或某个群体的判断,还有来自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等。11位家长陪审团起先很坚定地认为嫌疑人有罪,并且在此基础上搜集有关证人、媒体报道、圈子成员观点,或者自己过去的经历,为有罪找解释,但是证人也会出错,媒体也会跟风,圈子成员也会相互影响判断,当然为了尽快结束以便去做其它事也是个重要诱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的定义则说明“偏见”的判断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失误: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

另外,根据新华字典上对“偏见”的例举:“如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电影中某些家长陪审团成员的地域歧视等相对应,所以我认为“偏见”更贴近电影立意,也符合电影情节非黑即白的呈现方式。

体现在电影中的具体偏见有:

从众效应

由于人类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因此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很容易受到圈子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一种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十二公民》电影一开始,11个人齐刷刷地都认为“有罪”,就是一种从众心理;总是强调“媒体也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认为”,也是一种从众心理。

事后聪明式偏差

也称“我早就知道一切”效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事后诸葛亮”,表述的是这样一种倾向,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诸葛亮:关我何事!

《决策与判断》中写道:

“许多实验发现,事后聪明式偏差广泛存在于选举、医疗诊断、怀孕测试、购买决策、比赛等领域中。这些实验运用了不同的实验技巧、指导语和被试人群,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决策与判断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4购买

同样的,电影中11位陪审团代表尤其是3号一直强调犯罪嫌疑人“有罪”是显而易见的,却忽视了自己的判断是受到周围媒体报道等“已知”结果的影响。

佛罗里达效应

人脑会有对事物进行自动联想的机制,最初的实验结果描述的是人们会因为看到跟老人相关的多个描述后,即使不提“老人”这个词,走路也会变慢。更别说显性的提到词语的这种状况了,比如有过呕吐的经历后,看到“呕吐”这个词后也会出现不适感;比如在看到“香蕉”和“盘子”这两个词时,即使没有别的提示,也会自动想到香蕉放在盘子里。

所以电影中老人在知道楼上邻居被杀后,也就自动联想起了富二代之前和楼上生父吵架的场景、有人倒地的场景、富二代跑出去的场景,从而串联起了看似合理的整件事。

刻板印象

家长们说犯罪嫌疑人的生父和继父都是河南人,都是农民出身,都是倒爷,所以教育不出好孩子。这种地域歧视以剧中河南籍保安和他旁边收房租的北京市民的冲突来呈现。

“一辆公共汽车上,上面全是大学生和教授,只有一个外地人,车上丢一钱包,你告诉我你先看谁?你别告诉我你看那大学生!”这一说法地域歧视的是整个外地人群体,地域歧视属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称“定型化效应”,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虽然有积极有利的一面,比如在对某一类人进行判断时,不用再费力探索信息,而是直接用已有的结论得出看法即可,比如90后个性真我、颜值正义等。但通常刻板印象对于某一群体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我们先入为主,忽视个体差异,导致知觉上的错误。

除地域歧视外,美国的种族歧视也属于典型的刻板印象。一项调研表明,自年以来,美国执行的起死刑中,76%是针对白人犯下的罪行,而当受害者是黑人时,这一比例仅为15%,如果受害者是白人,那么在美国犯下严重罪行的罪犯面临死刑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这样的调研结果,也成为美国人对陪审团制度诟病的一大原因,所以在他们的陪审团中增加了黑人和女性的席位。

晕轮效应

3号出租司机因为自己儿子推搡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断定不孝的孩子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从而对犯罪嫌疑人始终抱有偏见,认为一个总跟父亲吵架的不孝的孩子,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比如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种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晕轮效应”,或者“光环效应”、“以偏概全效应”。

关于“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搭配《社会分层十讲》这本书看,会有更深的感悟。

清华社会学讲义:社会分层十讲(第2版)京东¥38.2购买

除了以上这些心理学效应外,记忆的真相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记忆在提取时才建立

电影中楼下的老人证词有误,首先是因为他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lif.com/xlls/11571.html